当前位置:课题管理>>阅览文章

学习资料——潘志恒

发表日期:2023/12/15 10:18:46作者:学校管理员

音乐常常被定义为非具象性、时间的艺术,但同时音乐也传达了智慧和情感体验。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在谈到音乐的意义时说:我们并不问一个动机、乐句、乐段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动机、乐句、乐段对于我们来说是如何成为可以理解的?如何具有意义的?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将非语义性的音乐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成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内容,更有助于构建有效课堂。

一、重视提问语言的运用

音乐的非具象性对音乐课堂的语言表达提出了高要求:既要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又要通过通俗、自然、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引入音乐的殿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法国作家蒙田说道:“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恰当的提问语。

1.围绕音乐情境提问

在课堂语言设计中,提问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启发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能 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基础。在音乐课堂中,教帀经常会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这种笼统 的问题是有缺陷的。比如,苏教年级上册第单元唱歌课《森吉德玛》,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体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若提问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再去 聆听音乐,学生考没有方向,从而忽略了音乐要素,这就和音乐教学的学习目标不符。教师如果展示有范唱的视频画面,身穿蒙古族服装,创设一种仿佛置身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情境,并提问学生喜欢这首音乐的什么,或者让同学们自己谈谈这首音乐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如旋律特点、音乐的情绪等,学生很快就会对歌曲 的学唱感兴趣,并能从音乐的角度聆听思考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会想学、想听、想唱,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2.围绕学生活动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老师会这样说:“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节奏拍一拍,打一打。我们深知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果换一个说 法: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拍一拍,感受一下,然后看看哪种效果更好些? 教师如果用第一种说法, 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设计机械地去拍打,被动学习。第二种说法釆用鼓励的口吻,学生就会有兴趣 地主动学习,主动去思考与实践。再如,跟着琴声唱一唱如果,换一个说法:“老师准备了两个水平的歌曲练习,同学们想要挑战哪一种?第一种说法,学生会机械地跟随教师的琴声张嘴唱,兴致 不高。第二种说法,同学们本来就已经迫不及待地 想要歌唱了,也都有好奇心和好胜心,自然会选择 具有挑战性的,且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那种。学习歌曲的兴趣被激发了,用合适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自然不会是难事。

3.围绕音乐要素提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在歌唱教学中经常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聆听一遍录音,教师范唱,然后提问:“这首歌好听吗?" “你们想不想学啊?'‘等,这种问题是苍白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音乐设问,可以尝试这样提问:'‘这首歌曲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歌曲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你能不能用手势律动体验下这首歌曲"等等。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内涵产生情感共鸣时,音乐欣赏者才能实现真正的欣赏与学习。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音乐要素进行提问,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过程中深刻、细致地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就会主动愿意学唱歌曲,会很快地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等,再加上教师的范唱,这种生动的、直接的、整体的学唱模式会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二、关注提示语言的情感表达

音乐教师不仅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更应用丰富的情感、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音乐内涵的感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1.教学语言要声情并茂

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始终贯穿着美,体现着美。教师的语言表达可以是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也可以是铿锵有力,振奋人心,这也和音乐作品本 身有着紧密联系。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要想打动学生,引起 师生的情感共鸣,必须针对不同的学段、教学内容 调整出适合的教态、语气,并做到声情并茂。

2.教学语言要情感激趣

音乐的非具象性让学生在聆听时有时会感到 晦涩”“听不懂,但是音乐通过音乐要素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因此,对 于学生听不懂"音乐时,教师紧紧围绕音乐情感这条主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进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高年段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为例,其情感主线是相爱抗婚。 整首作品长达近半个小时,如果上来就把故事情节说一遍,再聆听,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在教授楼台相会时就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许久未见,因残酷的现实因素无法在一起该是怎样的心情?如 果换做你是作曲家,你会用什么乐器、什么旋律、 什么表现形式来塑造二人音乐形象?表达许久未见再相会时的情感呢?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再聆听楼台相会时,学生就很容易听出了小提琴和大提琴两种音色的不同,旋律的交错,曲调的缠 绵怫恻、如泣如诉,仿佛表达了二人互诉衷肠、又愤懣无奈的情感。

三、强调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会当场表扬他;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也是应该首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提醒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会很开心。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激励评价不等同于或者不好”,这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

小学高年段的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与编创中, 这时就需要教师巧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参 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鼓励学生创作,他们的实践能力会不断得以提升。 教师的主导地位取决于教师要会引导,而这与恰当的教学语言运用有很大关系。音乐课堂中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音乐作品的美更加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融洽、快乐的课堂情境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潜能。